改革赋能 变局之中开新局
时间:2021-02-15 09:58

 

乘改革东风,扬时代精神。去年以来,面对着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与世界接轨的前沿阵地,厦门自贸片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

2020年,片区全年实现GDP724.6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进出口总额约238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比重34%,比增18.2%;实现批零贸易额5838亿元,占全市1/3,同比增长48.7%。

俗话说,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张发展成绩单的背后是深化改革的持续发力——43.78平方公里,占全市2.5%的土地面积上,累计推出了448项创新举措,其中百项举措全国首创。厦门自贸片区通过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来战胜挑战、化解风险,进而释放出巨大发展红利和改革能量。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厦门自贸片区将继续以改革创新赋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制度要能力、向内需要潜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超越积蓄能量。

▲中欧(厦门)班列厦门至布达佩斯直通线。(资料图)

 

紧抓机遇窗口期

 海关特殊监管区 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18日,随着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由厦门海关牵头、厦门八个部门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验收,原来的象屿保税区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更高级别的综合保税区。这是厦门首个通过验收的综合保税区,为厦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名称的“迭代升级”,释放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积极信号。据介绍,过去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侧重开展物流仓储、国际中转等业务,升级后,象屿综保区重点建设以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检测维修中心为主体,研发设计中心为辅助的产业体系,培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服务厦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重要阵地。

去年以来,面对疫情压力,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协同厦门海关等部门,充分发挥厦门象屿保税区、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原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厦门海沧港综合保税区(原海沧保税港区)等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作用,直面企业痛点难点,打破常规、主动作为,帮助企业从逆境中找出路。

▲首条厦门至荷兰阿姆斯特丹跨境电商全货运包机。(资料图)

其中,疫情期间,厦门海关积极推动特殊区域“提前申报、运抵验放”通关模式,及时掌握企业因国外疫情出口渠道受限的难点,帮扶区内企业拓展中欧班列出口等新渠道;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积极推出减免加贸保税相关风险担保、调整加贸内销集中纳税期限等创新监管举措,助力区内加工贸易企业获惠增效,象屿保税区内加工贸易企业2020年进口总额13.54亿元,比增9.41%;厦门海关所属海沧海关积极为区内企业办理保证金减免手续,全年共为区内企业减免分送集报等各类担保金近亿元,并联合集同海关对区内企业实施主料工作法和保税料件不停产盘仓,累计为企业节约停产成本近447万元。

数据显示,正是得益于出口拼箱稳步拓展、跨境电商逆势发展、加工贸易业务增长等多项因素,2020年,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部实现进出口正增长,合计进出口金额977.78亿,比增11.6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14.14%,较上一年提高0.48个百分点。

 

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发展强本固基

不久前,瑞士飞机制造商皮拉图斯飞机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华瑞联合航空技术公司在中断交付12个月之后,在厦门高崎机场向中国国内客户恢复交付PC-12NG通勤飞机。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欧洲通用飞机对华的首次交付,也是厦门口岸首次进口通用飞机。

这意味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根据科学防疫原则,厦门自贸片区携手海关等部门建立起新的标准操作流程,一条进口通用飞机的空中桥梁由此打通。华瑞联合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也与福建本地合作伙伴共同投资组建海峡快线通勤航空有限公司(简称“海峡快线”),以厦门为核心,逐步完善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打造半径500公里内的“一小时立体交通体系”,这也进一步壮大了厦门航空产业集群。

▲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是厦门自贸片区特色产业平台之一。(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郑晓东 摄)

这是厦门自贸片区以改革创新为牵引,破解重点平台企业发展难题,助推企业发展得到的最好回应。

一直以来,平台招商是厦门自贸片区的优势和特色。厦门自贸片区格外注重把向上争取的政策和政策创新,聚焦在破解平台发展瓶颈和招商项目落地的政策难点和痛点上,立足重点平台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0年3月,厦门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通过了《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平台三年行动方案》,以平台大招商为依托,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聚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

▲技术人员正在维修飞机发动机。  (资料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自贸片区全年落地注册项目768个,同比增长12倍,注册资本661.62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其中,京东数科、顺丰供应链、远海5G码头等78个新增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比增4.6倍,注册资本481.17亿元,比增近5倍。全年新增落地项目税收贡献6.52亿元,占片区征管税收的21.1%

如今,在重点平台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群、招商引资、改革创新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形成了疫情下“破题”发力的关键,更成为抵御冲击的竞争力。

其中,跨境电商逆势增长稳外贸,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7.83亿元,同比增长4倍,成为厦门外贸耀眼增长点;中欧(厦门)班列加速驰骋,全年发运271列,同比增长27%,货值67.85亿元,同比增长34%,成为保障贸易往来、畅通国际合作防疫物资运输的重要物流通道;融资租赁企业密集入驻,成为全国第四大飞机租赁集聚区和第一大二手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累计引进飞机132架,累计形成租赁资产总额约82亿美元。

 

高水平开放

推动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一头面向海洋,乘风破浪。作为全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丝路海运”实力不断壮大,命名航线已从两年前的16条增至七十余条,联盟成员从六十多家增至两百多家,集装箱吞吐量已逾400万标箱,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闪亮名片。

一头“穿针引线”,翻山越岭。中欧(厦门)班列加速驰骋,稳定开行至欧洲、中亚及俄罗斯等三条国际货运干线,主要通达12个国家和34个城市,并在疫情期间成为保障中欧贸易往来、畅通国际合作防疫物资运输的重要物流通道。2020年全年发运271列,同比增长16%,货值67.85亿元,同比增长34%。

“丝路海运”和中欧(厦门)班列无缝衔接、相得益彰,源源不断向世界传递合作共赢的信号,成为厦门高水平开放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自身开放载体优势,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支持“丝路海运”班轮与闽台海空航线、中欧班列对接,发展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业务,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过境货物海铁联运,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务实高效发展。

▲嵩屿集装箱码头。(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航拍器摄)

疾风知劲草。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厦门自贸片区认真落实“六稳”“六保”相关决策部署,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稳住外贸外资,充分发挥中欧(厦门)班列这一国际物流新通道的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三条线路加密开行班次,畅通国际防疫物资运输,打通疫情防控补给线;推动开行“丝路海运”快捷航线,在船舶通行、船舶联检、码头作业、货物通关等环节进一步提升服务标准,加快港口货物流转和口岸通关效率,持续优化厦门口岸营商环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大局。

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厦门自贸片区不断探索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金门—刘五店—大嶝对台航线正式开航,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实行正面清单管理方式,推动更多台湾原产地消费品进入大嶝市场销售。值得一提的是,厦门自贸片区持续推动对台海运快件业务发展,不断优化监管措施和服务质量,2020年对台海运邮快件实现逆势增长,全年共完成3182个标箱,比增3.61%。

立足新起点,厦门自贸片区在改革路上不断强化统筹谋划,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差别化创新,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赋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