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遵循指引,牢记嘱托,福建省厦门市执金融改革之笔,将高质量发展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
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完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深化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近年来,厦门市委金融办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做实做强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为厦门经济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提升改善提供强力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一组组硬核数据,勾勒出厦门依托绿色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2550.93亿元,比年初增长160.52亿元;累计9家企业发行15只绿色债券,金额合计154亿元;全市保险机构为615家企业提供总额超13.13亿元的环境风险保障。
逐“绿”而行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从高空俯瞰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宸鸿科技”)湖里厂区一排排蓝色光伏面板组成的方阵有序排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发电板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工厂使用。
宸鸿科技利用湖里厂房建设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站,项目装机规模5.5兆瓦,于2024年3月正式并网,可实现年均发电约571.8万千瓦时,预计5年间总计可减排19137吨二氧化碳当量。
好项目遇到好政策。2024年5月,宸鸿科技凭借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获得厦门国际银行1854万元的7年期贷款。“这笔贷款可节约超过100万元的融资成本。政策给力,公司坚持绿色发展、走节能减排之路更有信心了。”宸鸿科技相关负责人欣喜地说。
一笔绿色贷款,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正是厦门绿色金融助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这背后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厦门市委金融办参与推动出台《2025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要点》《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厦门市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厦门市“碳中和”银行网点建设指南(试行)》等政策措施,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绿色金融发展条例立法工作,助力探索建设绿色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法治化长效机制。
在认证标准方面,厦门修订完善专设蓝色金融目录的地方绿色金融认证标准,设置绿色融资企业直通车,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直通入库;同时,结合产业特色,在绿色制造、港航物流绿色转型、绿色融资租赁等领域探索行业细分标准,总结提炼绿色金融团体标准,探索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
在政策协同方面,厦门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加强财政、货币、产业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性。厦门率先成立财政金融绿碳联盟,截至今年3月末,厦门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50只绿色产业相关基金,涉及207个绿色项目,合计金额超200亿元;增信基金已累计为398户绿色低碳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融资增信892笔,金额超26亿元。
发展绿色金融,同样离不开政策保障。厦门市委金融办联合驻厦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机制职责内容,实现跨部门联动。
点绿成“金”
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
绿色金融的实践绝非“一招鲜”的机械复制,而是需要以“量体裁衣”的智慧,于千行百业中孕育生态之花。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以创新为本,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
近年来,厦门市委金融办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市场化、可持续原则,用心打造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精准赋能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富邦财险、中诚信绿金ESG信评机构,在全国首创推出了“ESG报告鉴证费用补偿保险”。
“当企业ESG报告未能符合行业主流的ESG鉴证标准,最终未能获得鉴证通过,富邦财险将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补偿被保险人申请鉴证所产生的费用。”富邦财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保险产品旨在解决企业在ESG信息披露过程中的痛点,降低企业因ESG报告鉴证不通过而面临的经济损失风险,提高企业参与ESG信息鉴证的积极性。
ESG报告鉴证费用补偿保险的推出,获得市场积极回应。厦门邦安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节能技术推广、水和大气污染治理及消防安全检测领域的企业,目前已着手办理投保。
上述公司负责人陈女士表示,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其服务的客户,特别是央企和大型合作伙伴,在招标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的ESG表现,ESG相关指标的权重显著提升。因此,主动披露自身的ESG表现并寻求权威第三方鉴证,已成为该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选项。
以上是厦门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缩影。近年来,厦门市大力拓宽绿色融资产业渠道,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先后推出“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利率挂钩贷”“产品碳足迹挂钩贷”“碳汇交易ESG专属保险”等多项全国、全省首创产品。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赋予厦门的重大战略使命。两岸一家亲,厦台亲上亲。厦门,始终走在两岸交流融合的第一线、最前沿。
推动海峡金融论坛纳入两岸业界ESG交流、承办两岸金融合作研讨会、开展两岸绿色金融合作特色研究……近年来,厦门市委金融办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持续深化两岸绿色金融合作,助力打造全国首批“零碳台青基地”,鼓励推出“台企光伏贷”等产品,推动全国首张台胞轻装减碳证书在厦门颁发。
数绿融合
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的同时,厦门也在使“巧劲儿”,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金融机构“识绿难”、支持政策“验绿难”、企业低成本“融绿难”……针对绿色金融发展痛点难点,厦门市委金融办联动多部门推动“厦绿融”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和升级,充分发挥准入条件自动核查、绿色属性智能识别、政策兑现线上办理“三合一”功能,开展绿色融资项目(企业)识别、认定和融资对接。
平台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可自动判断申报企业和项目申报业主是否符合厦门市绿色融资企业和绿色融资项目的申报条件,并嵌入了绿色融资项目智能识别、环境效益自动测算、直通车企业自动判定、入库信息定期跟踪等功能,为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及入库提供了快捷通道。
截至今年3月末,“厦绿融”数字服务平台共接入金融机构28家,入库绿色融资企业221家,绿色融资项目52个;库内项目每年可实现碳减排效益超7万吨。
数绿融合,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厦门探索不止于此。
厦门鼓励研发绿色金融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信用+双碳数据实验室”落地国家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研发服务“双碳”和绿色金融的智能数据模型和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作为企业贷款授信的依据之一,提升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和应对水平。
金融活水,汩汩流淌;鹭岛蝶变,生机盎然。在绿色金融的引领和催化下,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正不断助力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厦门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必将越来越高,“绿动力”越来越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