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指出“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要求福建和厦门“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一年过去,鹭岛潮涌,风帆再扬。从海天码头的繁忙作业,到象屿综保区的绿色转型,厦门自贸片区正以一个个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智能升级赋能
枢纽能级跃升新高度
国庆中秋假期的海天码头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画卷。2486米长的岸线上,一艘艘作业巨轮次第靠泊,井然有序;岸线之上,高耸的桥吊如巨臂般起落周转,龙门吊整齐划一地移动定位,与往来穿梭的集卡拖车紧密配合、高效协同。
“国庆中秋假期,我们码头作业船舶116艘次,作业吞吐量突破6万标箱,货物发往印尼、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及中国台湾等地。”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值班经理占文海介绍道。
为应对国庆中秋假期的作业高峰,海天码头在设备和人员方面做足准备。“我们提前对全场桥吊、龙门吊等大型机械进行了全面维保,确保设备以最佳状态投入生产;同时科学调配人力,保障了各项作业流程无缝衔接、高效运转。”占文海补充道。
据悉,今年1—9月,海天码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10万标箱,同比增长4.95%,创历史同期新高。
码头繁忙景象的背后,是技术赋能与流程优化。国产操作系统ITOS的应用实现了“本地产品+国际航线+全球市场”无缝对接。远控桥吊、龙门吊等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使单箱作业能耗下降12.8%。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我们以实干回应。”占文海感慨,“福建历来富于改革创新,我们码头以此为动力,大力推动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零碳实践引领
跨境物流开拓新局面
距海天码头不远,象屿综合保税区在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同样忙碌。
一台台货车进进出出,工人们协同作业,精准地将发往不同地区的货物快速集拼、装箱出区……今年9月刚刚投用的丝路海运跨境电商(东渡)集拼中心假期全速运转,由于气温较高,作业现场采取了喷淋措施降温。在查验区,货物通过查验后将直接转运至毗邻的码头,等待装船发运。如果出现异常,海关人员将进行人工复验。
这里犹如一个高效的“物流中枢”,将来自深圳、义乌等地的商品重新组合,随后依托厦门便捷的物流网络,迅速发往全球市场。
“这个假期,台湾地区网购需求旺盛,我们提前部署、增派人员,作业时间提前至每天早上五点。”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商务总监郭锐表示。自从今年4月对台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业务落地厦门后,更多企业选择厦门口岸通行,业务量稳步增长。
它的高效运转,不仅实现了跨境电商货物“快达全球”的需求,更通过“买全球、卖全球”的业务模式,为象屿综合保税区注入了崭新活力,提升了厦门在国际贸易链条中的枢纽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我们肩负节能降碳使命。”郭锐表示,一年来,象屿综保区以打造绿色零碳综保区为核心抓手,建成7.5M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1MW/2MWh储能电站。园区完成作业设备90%新能源替代,实现仓库照明与散热设备节能改造全覆盖。今年9月,该项目被交通运输部纳入第二批公路水路典型零碳试点。
制度创新深耕
开放突破释放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自贸片区考察时的情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厦门自贸片区党组书记、主任何东宁言语之中仍是激动。
他介绍,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按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要求,梳理出78项工作任务,以“两化三单”形式推进实施,目前落实率超90%。其中,片区继续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持续推进锂电池运输系统集成创新,建成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持续服务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实现海沧港综保区、象屿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的新提升;获批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免征合同印花税政策;推出了闽粤港澳“跨境一锁”、船舶登临智慧检疫等创新模式;积极推动扩大大嶝市场台湾商品销售品类,拓展了“两岸通保”等金融便捷服务,有效解决台湾地区船员就业难题。
“我们将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试验,复制推广兄弟自贸试验区经验,落实好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措施。”何东宁表示。片区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服务“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品牌打造,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同时,片区将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整合资源,构建科创、大赛、基金、基地的四维赋能模式,加快具身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成果高效落地转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