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医工交叉软体机器人实验室,科研团队刚刚实现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导丝尖端触觉反馈”的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执行主任王柳:这为导丝机器人安全、精准地进入人体血管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快突破手术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更多国产医疗装备走向临床、服务患者。
DeepSeek大模型火热出圈、智能机器人亮相春晚舞台和马拉松赛场……今年以来,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内涵和能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十四五”时期,从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展望“十五五”,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一批产业急需关键技术,努力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子。
与发展“含新量”同时提升的还有“含绿量”。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畅销海内外……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青海在“十四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实现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双主体”,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算力,使用的是水风光发电,产出的是“绿色数据”。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成青:展望“十五五”,我们将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推进绿色算电协同一体化示范,深化算力与生态、天文、盐湖、新能源、旅游、农牧、民生等领域的多元融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以一域带全域,以发展促平衡。一个个区域重大战略,恰似一个个“发动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我国西部地区,川渝两地携手共进,一个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正加速崛起。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城政策协同处处长罗真理:推进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现从开局起步到积厚成势。系统谋划下一个五年实施方案,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联动、城乡融合,我国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差逐步缩小。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两个重要的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得到释放,中国新发展成为各国的新机遇。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从自贸试验区到自由贸易港,从重大展会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四五”时期,多层次开放平台相互赋能,正推动我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升级。
厦门是我国最大的锂电池产品出口口岸之一。近年来,厦门通过编制清晰的操作规范、打消承运方担忧,实现锂电池从“没人敢运”到“全球抢单”的转变。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张慧琼:储能集装箱海运的改革探索,实现了在国际海运管理、技术、服务多维度的制度突破,提升了中国在新能源产品海运的国际规则话语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成果正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