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苗圃”渐成“林”,蝶变向新行
时间:2025-04-21 11:47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2015年4月21日,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徐徐拉开帷幕。如何走出一条不负国家使命、兼具八闽特色的道路?在接到“国家任务书”的那一刻,全区上下形成共识: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十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大胆试、大胆闯,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中实现华丽蝶变,不仅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福建特色、对台先行的制度创新成果,还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发展平台,基本实现了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平台的作用。

 

精心打造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向机制要活力、以创新换红利是福建自贸试验区铿锵向前的主步调。全区始终以创新为引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福建样本。

 

在投资体制创新的路上,福建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推行“一照一码”引领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平潭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和厦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改革范本。深入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创新不动产登记服务、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商事登记确认制、“自报智批”等模式,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如今,愿意来闽落户的企业纷至沓来。

 

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增强全球贸易竞争力。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利用智能算法取代传统人工操作,正式推出AI智能客服“福小窗”,上线了100多项基本政务服务功能,实现关港贸税金一体化全链条运作,服务用户超35万,成为国家建设标准版单一窗口的重要参考模板。在通关便利化方面,该区率先探索实施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船舶转籍“不停运办证”、关企银联动缴税等通关监管模式创新;实施厦门—香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压缩物流成本28%,提升通关效率30%。该区还积极推进口岸降本增效集成式改革,实施进出口货物“查验分流”、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等。厦门口岸在“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评测”中连续4年获评最优。

 

福建自贸试验区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为给跨境贸易企业提供更多便利,该区积极争取并获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本外币合一账户等,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和外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金融服务应用等。为使企业投融资成本更低,该区积极探索并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出口信保保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举措。厦门片区在产业引导基金的基础上,还建设自贸国际基金港,推出全国首支上市公司企业风险投资(CVC)母基金和私募股权二级市场(S)母基金,有效服务产业发展。

 

福建自贸试验区高度重视法治保障建设,积极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的法律服务体系,率先成立了自贸区法庭、检察室、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国际商事仲裁院和商事调解中心,让企业吃了颗“安居乐业”的定心丸。该区还创建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引进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在厦门设立全球首个代表处等,累计汇聚77家境内外高端法务、泛法务机构,法律服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区还提升法律服务水平,试点开展合作制公证机构,推动民商事纠纷诉调仲执一体化,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企业手续办理更灵活,纠纷解决更迅速。

 

用心探索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示范区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福建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历史使命,更是福建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福建自贸试验区责无旁贷的工作。

 

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对台产业合作方面持续发力,不仅在电信、医疗等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还引进了大陆首家台资独资的食用油脂加工企业、海员外派机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破冰”项目,落地了30多个台资“独家招牌”!创建了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室等一批示范项目,把科技合作升华到新高度。

 

福建自贸试验区着眼促进两岸贸易畅通,积极推进通关全流程创新,率先采信台湾地区检验检测结果,开展两岸“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AEO),开通至金门及台湾本岛北、中、南部港口客货运航线,打造最便捷的通关模式。该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货值约占大陆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总额的60%,厦门片区对台图书进出口贸易量稳居大陆首位,平潭两岸农渔产品进口额占大陆进口总额的五成以上。这一切,都为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对台金融服务方面创新不断,率先开展“台企台胞征信查询业务”、“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闽台“薪速汇”线上服务等,为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更便利的金融支持。首创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累计超过8000名台胞开通人脸转账功能,通过“刷脸”转账超6.2亿元。在资本市场服务方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和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台资板”,为台企提供展示、股权登记托管、投融资对接等综合服务,累计展示挂牌台企4859家,助力台企融资超24亿元。

 

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为台胞台企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育发展了平潭、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云创智谷、台湾创业园等十几家两岸创业基地,吸引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厦门片区率先推出台湾船员培训—考试—发证—就业全链条便利化服务,从专业培训到考证发证再到就业形成完整链条,目前已吸引200多位台胞参与培训并获得船员资质。平潭片区设立的两岸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获人社部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平台,发布183项可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为台胞核发采信证书超4700本。

 

民间交流交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活力所在、动力所在。福建自贸试验区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推动台胞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在交通、医疗、社保、金融等各领域使用。首创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涉台涉自贸区纠纷法律查明等,为台胞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台胞生活将更加便利、更有保障。积极举办海峡青年节、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IM两岸青年影展等两岸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台企台胞台青来闽追梦筑梦圆梦、实现发展愿景。

 

同心共建构筑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福建自贸试验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政策支持以及创新精神,积极作为,同心共建,成功构筑了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福建自贸试验区始终将打造双向投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新增外资企业6051家,实际利用外资47.2亿美元,这两项沉甸甸的数据分别占全省同期的21.9%、9.6%。建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提供备案指导、政策解读和项目对接等服务,累计备案(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364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5.3亿美元,约占全省同期的15%。这一系列举措既稳固外资引入的“基本盘”,又为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交通互联互通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支撑。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建设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为船舶进出港提供100多项应用服务,显著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和降低航运业运营成本。“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增至122条,通达46个国家(地区)135座港口,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开行17633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83.1万标箱,成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标杆。中欧(厦门)班列稳定开行至欧洲、中亚和俄罗斯3条国际货运干线,并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东盟和台湾地区,实现“海丝”和“陆丝”无缝对接,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发运1388列,货值349.2亿元。

 

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推动经贸合作方面不遗余力,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平台。推动重晶石粉海运出口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全国六成重晶石粉通过厦门口岸出口。专门制定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海上运输安全指南》,不但助力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出海”,还节约物流成本70%。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金砖中国年”重要配套“买在金砖”系列活动……这些金字招牌轮番登场、连续举办。去年10月,巴西皮奥伊州战略投资促进局厦门代表处在厦门片区正式揭牌,这是首个金砖国家地方政府批准在厦设立的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厦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合作,连续两年获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综合评价功能区类第一名,“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国际图书版权超市”“中国国际影视动漫配音产业平台”等先后获评服贸会实践案例,“国际有声阅读平台”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这一切,都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建设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智慧和力量。

 

耐心培育提升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引领发展。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用足心思,为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福建自贸试验区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引进设立全国首家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和海峡物联网产业促进中心、华为云创中心等机构,已集聚物联网企业274家,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450亿元。厦门航空维修基地稳步推进厦航工业启动区、厦门太古翔安新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完善航材保障保税物流体系,年维修进出境飞机数量和货值稳居全国第一,打造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航空维修基地。厦门集成电路产业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保税研发试点,形成涵盖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封测以及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成为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核心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的重要园区。

 

推进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有利于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近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建成多个综合服务平台、产业园区和监管中心,开展跨境电商“1210”零售出口、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安全智能锁远程智能施封”等监管模式,率先在全球布局跨境电商海外仓,已建立海外仓超100个,总面积超190万平方米。厦门片区建成全国最大燕窝进口口岸和深加工基地,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进口毛燕110吨。建成最大的二手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和全国第二大进口酒口岸。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战略选择。厦门片区上线运营“环球供应链与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离岸贸易业务类型从离岸转手买卖延伸到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境外承包工程第三国购买货物等,收支结算业务累计近千亿美元,位居全国前列。平潭片区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蓝眼泪”成为吸引游客新名片,成功举办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国际风筝冲浪赛、国际自行车赛、国际帆船赛等重大赛事,成功打造文体旅融合新标杆。

 

深化数字自贸区建设,引领创新发展新潮流,把数字自贸区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福州江阴港上线智慧生产系统和智能理货系统,实现监管与高效运作有机结合,极大提升港区综合生产效率。厦门片区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科创中心,上线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企业综合信息基础平台、进口商品溯源平台,推进“屿链通”、“纸源网”、数字进口酒等一批企业供应链数字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口岸建设,厦门远海码头“5G+北斗+无人集卡”实现商业化运营,海润码头完成全智能化改造并实现试运行,上线引航船舶可视化平台等,厦门港迈入5G无纸化作业时代。平潭片区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运行全国首个全链条、全流程、一站式数据跨境流动服务枢纽平台,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十年为序,从“新”出发

福建自贸试验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未来,也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全区将以崭新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自贸试验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商务部以及福建省委和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围绕加强改革整体谋划、提升系统性改革成效、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等“两加强五提升”目标,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制度性、政策性成果,推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上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